台北萬華的捷運龍山寺站周邊,除了香火鼎盛的龍山寺,周遭還有三水市場、華西街夜市及剝皮寮等,充滿古早味的萬華龍山寺總是不會讓人失望,這次來龍山寺,吃的是創立於 1921 年的兩喜號。
Continue Reading...
幸發亭蜜豆冰本舖是創立於民國 27 年的老字號冰店,曾進駐在台中第一市場(東協廣場前身),後來卻遇上第一市場失火,之後從「辛發亭」改名為「幸發亭」,中間遷了好幾次店址,近年來才又回到中區這間老樓房改建的旗艦店,除了年輕人喜歡來吃這些年新研發出來的各式冰品,也有許多懷念古早味蜜豆冰的老客人,一有機會就會回到充滿懷舊氛圍的幸發亭吃冰。
Continue Reading...
曾有「小京都」之稱的台中古城區,一百多年後榮景不復當年,經過這幾年的「中區再生」台中舊市區的再生復興,中區終於出現越來越多吸引遊客趨之若鶩的熱門旅遊景點,如宮原眼科、第四信用合作社、綠川,現在連台中火車站也美成了一道風景。這次的台中中區漫遊,走訪了 8 間中區的特色店,不單只有經過歷史淬鍊的老店,也有台中中區另一大特色 - 國際化,台中中區不只有台中人記憶中的老滋味,還有許許多多的道地南洋小吃美食值得一試!
Continue Reading...
小王煮瓜是一間藏捷運龍山寺站附近,華西街夜市內的 40 多年老店,一碗香甜清湯瓜仔肉,配香菇魯肉飯或香菇控肉飯,是艋舺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小王煮瓜也連續成為米其林必比登推薦小吃美食。
Continue Reading...
「黑矸仔」是雲林縣元長鄉的是一間傳統手工醬油工廠,他們遵循古法手作釀造醬油,目前已傳承至第三代,為了將醬油的傳統自然風味推廣給更多人,目前負責經營的倆姊妹辭去台北的工作回鄉幫忙,不僅將傳統醬油轉型年輕化,更與就讀食品科的弟弟一起研發創新口味,使用各種雲林的特產,如黑蒜、咖啡、柳橙,成功做出最能將雲林特色呈現出來的「黑矸仔」風味醬油。
Continue Reading...
台北大稻埕是走過百年風華歲月的商圈,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瀰漫懷舊氛圍的迪化街,這裡是眾多南北貨、中藥商行雲集之處,之中的永樂市場更是全國知名的布市,近幾年迪化街一帶時髦與復古兼容的咖啡店及各式文創店紛紛加入,從原本在許多人心中僅僅是年節採購才會來的「年貨大街」,蛻變成國際知名的觀光勝地,就連台北在地年輕人都很喜歡來尋寶,放慢腳步,閱讀老台北的時光記憶。
Continue Reading...
台北萬華的捷運龍山寺站周邊,除了香火鼎盛的龍山寺,周遭還有服飾商圈、三水市場、華西街夜市及剝皮寮等,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也是我平常很喜歡來走走散步,逛逛街、吃吃古早味傳統小吃等,充滿老字號商家的萬華龍山寺這邊總是不會讓人失望。 而這次來到捷運龍山寺站這邊,走了幾間改造過的老店,有艋舺服飾商圈的「鳳衣美」,廣州街的百年老店魷魚羹「兩喜號」,及藏身在華西街夜市中,並於 2019 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的「小王煮瓜」。
Continue Reading...
台北永康街的巷仔內,「宜德和志」原為「宜和食品行」是當地人都知道的手工老餅舖,第一代的周阿公以洋菓子起家,1950 年轉為製作漢餅,並把店搬進了永康街巷子裡的周家祖厝,舉凡婚喪喜慶,各種傳統禮俗上需要用到的糕點,宜和幾乎全數包辦,全家大小一起投入製餅,年頭忙到年尾從沒停歇,就這樣過了半世紀,直到土地租約到期房子遭到強制拆遷... 之後周媽媽每天騎著單車在附近的巷子轉,終於讓宜和食品行在 2004 年有了小小的新店面,2019 年,宜和入選「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老店在改造的過程中,從四代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串聯,將品牌名稱改為「宜德和志」,象徵老餅舖的傳承與新生,而目前的第三代接班人周揚志更在品牌中注入新創意,把家裡的傳統老漢餅變得更符合現代人的喜好。
Continue Reading...
台北車站附近,漢口街上的峰圃茶莊,雖然在台灣不到人人皆知,其實到峰圃茶莊是許多五星級飯店選用茶葉的百年老店,在機場也都能看見峰圃茶莊的茶包,同時也是許多日本遊客台來北旅遊時,會特意尋來購買土產、伴手禮的人氣名店。
Continue Reading...
萬華龍山市附近滿是古早味小吃店,其中這間「武林萌主 福州元祖胡椒餅」對爸爸而言更是充滿回憶的一間店,「福州元祖胡椒餅」原本在萬華戲院旁,現在則位在龍山寺正對面,艋舺公園旁的小巷子裡,這巷子窄得一般經過不會多看幾眼,裏頭的這間的生意「福州元祖胡椒餅」仍然很好,時常見到排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