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6年針對政治完成《鱷魚白皮書》後,挑戰宗教這個沒人敢碰的話題,以教宗選舉、任命為背景,透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刻劃人在失去自信、迷失自我時的各種反應,同時也嘗試探討神職人員最真實人性一面,帶領觀眾誠實面對自己。
繼2006年針對政治完成《鱷魚白皮書》後,挑戰宗教這個沒人敢碰的話題,以教宗選舉、任命為背景,透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刻劃人在失去自信、迷失自我時的各種反應,同時也嘗試探討神職人員最真實人性一面,帶領觀眾誠實面對自己。
約好的人紛紛變卦,所以自己孤單看電影,這部只會在真善美戲院以及光點台北上映
上映:2012-08-17
類型:喜劇
導演:南尼‧莫瑞提
演員:南尼‧莫瑞提、米歇爾‧皮柯里
就我對目前台灣電影市場的觀察發現,似乎民眾越來越喜歡到電影院看諷刺型喜劇片,但絕對不會選擇這片,因為這部電影並沒有重口味的情色低級笑話,完全是在諷刺宗教。
劇 情開始於上一任教宗過世,而108位樞機主教紛紛從世界各地前來投票選出新一任教宗,在選教宗的過程中外界信徒都虔誠且期待,但內部的樞機主教們卻都是緊 張不安,禱告著不要被選上成為新一任教宗。「教宗當上教宗之前,到底想不想成為教宗?」恐怕這是我們多數人從未想過的問題,似乎教宗就像樂透開獎一樣如此 自然的就被選出來了。
不願意成為教宗,也並不等於信仰出了問題,緊張的同時卻也都是在向上帝祈求。
成 為教宗有什麼不好?這似乎也是許多人不會去想到的問題,教宗就好像是一個宗教的吉祥物、神像一般的存在,是信徒的一種信仰的情感歸依,指引不見得見過面的 人們走向上帝的榮耀中。但教宗也是個人,當開票出來的那一刻,突然成為整個宗教領袖的人面對周遭人人把他當聖物膜拜、行禮的行為,有幾個人能夠立即進入狀 況接受一切呢?
在獲選成為新一任教宗之後,又有幾個人能夠直接面對梵蒂岡廣場上數千數百民眾、以及電視機前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發表演說?就連開學剛分班完上台自我介紹的時候,有幾個人能夠掩飾心中的緊張、平穩的面對眼前陌生的幾十張臉孔?
還 在唱票時依舊被稱做「梅密爾」,高票當選之後立即被改口稱「教宗陛下」,不但被拱到萬人之上、成為人們期望的那個殼子,自己的過去更是被直接抹除。名字不 再重要,過去的記憶也不能被喚起,就連夢境也得要「斟酌」,縱使可以睡在歷任教宗死去的華美房間、吃豐盛食物,究竟有幾個人願意以「失去自己」這個代價換 來成為宗教傀儡呢?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壓力,這位高票當選的新任教宗梅密爾在就任時崩潰,留下錯愕的信眾苦苦等待,甚至讓外界人心惶惶傳出各種謠言。為了應付這棘手情形,教廷只好請來他們不信任的心理醫生來「勘查」教宗的靈魂,但種種規矩卻讓醫師備感棘手。
在求醫過程中,教宗看有機可乘就落跑了!!!
人在面對壓力喘不過去時,花一點時間來沉澱心情,找尋自我也未嘗不好,而教宗的這場落跑旅程,也正是個試圖找回自己的旅程。
除了教宗是個凡人,有自己的緊張、膽怯之外,本片我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部份是其他德高望重的樞機主教們「卸妝」後與常人無異的七情六慾,他們同樣會失眠、貪玩、貪吃,甚至貪戀虛名。雖然電影中這些看似笑話,但也是對宗教提出了值得探討的議題。
這些德高望重的神職人員不也都是人,當人們把「沒人性」當成一種負面批評用語時,「有人性」不應該就是人們最應該要有的樣子?為何當上了神職人員,就該抹滅人性,成為大眾信仰膜拜的宗教吉祥物?難道大家真的已經不把他們當「人」看了嗎?
這部片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個點是場景以及語言,其實我非常喜歡義大利文,比起人們讚賞最美的語言「法文」,我對義大利文的喜愛程度是遠遠高於它的,就連某些遊戲都要買中文版以便語音部分可以設定為義大利文。
\ 另一個點就是它的場景都是梵蒂岡和羅馬,隨著電影畫面彷彿又重新回到了去年的義大利之旅,可以說是一種情感支持。而聖彼得教堂內部的場景畫面令我有點納悶 是否真的進入內部拍攝?當年「天使與魔鬼」被梵諦岡拒絕入內拍攝,而這部片有沒有進入我沒查到,但正常說來應該也會被拒絕吧??但室內的畫面真的讓我覺 得,正是我去年去過的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深深有種重溫舊夢的興奮感,室內相似度高過「天使與魔鬼」。
結局其實令我有點不滿,雖然要表達的應該是「找到自己,面對且忠於自我」的勇氣,但也很容易被解釋為「懦弱的逃避」。對於已經迷失自我、無法回應那些深信自己的期待的人來講,這部片無法給予他們找到自己、面對逆境的勇氣,恐怕只會找藉口逃避問題。
因為這結局的缺失,讓我對本片的觀感大打折扣,這確實是一部有娛樂性的片,也是一部有議題值得思考的片,卻不足以給人「面對的勇氣」,反而走向為諷刺而諷刺的喜劇。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