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篇,因為羅浮宮內的展品太多件,即使我是看見有特別興趣的才會拿起相機拍攝,撰寫文章更是篩選過,但保留的照片依舊數量龐大,只好拆成好幾篇,不以我們迷路式的瀏覽順序,而是以類別來作順序區分撰寫,前一篇是古西亞的東方藝術及伊斯蘭藝術品,這篇則是雕塑及埃及文物的介紹!
我相信這部份我不需要多講,一看就知道是埃及文物區,也就是古埃及藝術館區了吧XD?
古埃及藝術館建立於1826年,早於東方藝術館,共有23個展廳,收藏珍貴文物達350件,包括古代尼羅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飾、裝飾物、玩具、樂器等。這裡還有古埃及神廟的斷牆、基門、木乃伊和西元前2600年的人頭塑像等。
柏拉圖曾說:「埃及的藝術一萬年來都沒有一絲改變。」這正好說明埃及文明的保守與嚴謹,埃及的信仰與藝術觀念在西元前 3000 年便已成形,經過數千年的持續發展雖沒有重大的革新,但持久力卻影響到希臘與羅馬的藝術,不過,這也讓我在觀看這些展物時不大好判斷、介紹…(汗
大多數飾品以現代的審美觀來看,造型設計得還是很好看,甚至也可以說,埃及文物大量出土後,造成了一股退不掉的流行風潮。
埃及是人類藝術史中最早形成「風格」的文明之一,在我漏掉沒拍到的蛇王碑(Djet’s stone stela)裡所使用的線條呈現出準確性,又有一種幾何化的傾向,浮雕造型非常簡化,已經有了象形文字的雛形,這些特性在古埃及建築、雕刻與繪畫中都可以看到。
古埃及的藝術大部份是為墳墓而做,他們相信將逝者的木乃伊和大量的食物、僕人、以及他過去曾擁有的財物一起放入墓穴,可以獲得永生,並且能夠享有陪葬的物品。所以認為墳墓內的藝術越寫實,越能夠確定逝者永遠會被伴隨他在墓內的人和物所供養。而歷史悠久的古埃及社會組織嚴密且崇尚秩序,也投射在藝術上,顯得凝重、嚴肅,於是形成拘謹的風格。
古埃及的浮雕和繪畫,不論是人的頭部、肩膀、手或腳,總是呆板地在特定處,以呈現細節的方式,先將人體各個部份最明顯的特徵強調出來,再把它們聚集在一起,讓人覺得不是很真實。
《書記官坐像》(Seated Scribe),以赭土畫皮膚、磨亮的石頭做眼睛,把一位文字紀錄者全神貫注帶有幾分警覺的神情刻畫的十分生動,館內有好幾個~
古埃及人對死者雕像之重視,主要源於埃及人相信死者之靈魂係附著於死者之雕像上,對於重生之關係極大,故絕不可缺,亦需精美,所用之材料包括泥、木、金屬等,但以石材最為普遍。因此在雕刻方面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藝術品。
莎草紙是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材質,以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大約在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並將這種特產出口到古希臘等地中海古文明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
埃及的文物照片數量並沒有預期的多,因為當我看見大量的木棺時,雖然敢直視,卻沒有辦法按下快門。但是,對於羅浮宮內大量展示古埃及貴族木棺的擺放方式,我有非常強烈的怒火。具體形容的話,就是像走進一間以玻璃櫃展示衝浪板,衝浪板一個接一個的直立展示著,除了棺蓋之外的部分都不知道到哪去了…
這樣講感覺很沒價值齁?我當下看見真的是覺得被糟蹋的好像一點價值都沒有,羅浮宮內收藏的珍寶太多了,反而讓每一件都像是沒價值的凡品一樣的擺著,尤其埃及區讓我感覺對死者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還留有當初列強蠶食非洲、掠奪文物時的優越感在。
這一個天花板浮雕也很有看頭…
某些部分的地板馬賽克被圍起來需要繞路,因為沒有導覽,不曉得究竟是宮殿內原有的,還是這也是從哪移來的展物?
接著就走到了雕塑館區!
雕塑館成立於1817年,共有展廳27個,雕塑在該館內佔有主導的地位,雕塑品包括大理石、銅、象牙等。
雕塑作品以宗教主題為主,並不侷限於基督教範圍,希臘、羅馬時期的神話主題作品數量也很令人嘆為觀止。
大多數雕塑作品我也不認得,只能猜測大多是文藝復興後期的作品吧(攤手
不過它們的神情、肢體細節等都非常的逼真,像一個個蒼白的人就這麼被石化了。
這不曉得是希臘神話中的Pan,還是羅馬神話的Fauno?
總之,這位牧神掌管樹林、田地和羊群的神,有人的頭和軀幹,山羊的腿、角和耳朵,生性好色,經常藏匿在樹叢之中,等待美女經過,然後上前求愛(不過這看起來已經不是求愛而已了…)。
若是想在羅浮宮內練習繪畫,需要先向館方申請相關證件,這個區域陽光充足,因此也有許多練習畫人體曲線的年輕人無視周遭目光認真繪圖著。
這一區的許多作品都很有名,不過也沒有特別多的介紹在,大多我也只是在書上見過模樣,卻喊不出名稱…
上方的幾批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系列作品之一《馬利的駿馬(Les chevaux de Marly)》,最初是為路易十四的離宮花園所雕造,1794年這座雕像被從馬利樂華的花園運送到巴黎,而後被安放在協和廣場上,現在矗立在協和廣場上的只是複製品,真品已收藏在羅浮宮中。
接著這是羅浮宮鎮宮三寶之一的維納斯!
這尊著名古希臘大理石雕像稱作《斷臂維納斯》,也稱《米羅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刻的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黛蒂,羅馬神話中與之對應的是維納斯。
雕像202公分高,由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連接處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可能是西元前130年左右製成的,1820年在米洛斯島上被發現,有名至此的原因被推測或許是因為這尊雕像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的人體美比例關係1:1.618。
帶著鹿的,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與狩獵的象徵《Artemis》,羅馬神話中稱黛安娜(Diana),打獵時身會上掛上銀弓,駕著由紅雌鹿拉動的金車,一群獵狗呼嘯開路,而最喜歡獵捕的獵物是牝鹿。
這壁爐真是有點誇張…
上面最右邊的銅像是《飛翔的墨丘利》,墨丘利(Mercurius)是羅馬神話中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相對應於希臘神話的赫耳墨斯(Hermes),他的形象一般是頭戴一頂插有雙翅的帽子,腳穿飛行鞋,手握魔杖,在波西傑克森這部電影中也有這些物件的身影~
下面這是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Dying Slave)》系列作,都是以一個單一男體做各種不同姿勢,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奴隸的形體塑造得優美而典雅,刀法細膩流暢,線條起伏分明,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之一。奴隸們兩眼緊閉,彷彿是平靜的準備擺脫苦難。
不曉得為什麼,下面這尊雕像居然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作品!
《邱比特吻醒賽姬(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出自意大利雕塑家卡諾瓦之手,取材於希臘神話,賽姬受到妒嫉她的婆婆維納斯的欺侮,當她奉命到地獄取物時,好奇地打開盒子後,賽姬便沉沉地睡去,而邱比特將他喚醒,以雙手將她抱起,甦醒後的普賽克向他伸出玉臂。
這尊雕像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兩人在構圖上正好形成了X形,身體的線條柔美,姿態與放射形的動勢更加強了輕盈感。
邱比特與賽姬似乎讓這位姑娘看得很羨慕…
除了這些浪漫神話主題,也有幾區展示著有些恐怖的雕塑作品,因為許多都是大理石棺、墓上雕塑等,因此該區讓我覺得氣氛相當詭異,也沒太多拍攝欲望…
位在其中一個樓梯上方顯赫位置,歷經千百年滄桑,依舊佇立看著人來人往的,是這另一個羅浮宮鎮宮三寶《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又稱《勝利女神之翼(Nike of Samothrake)》。
《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是希臘化時期留下來的著名傑作的原作,約為西元前3世紀之作,為紀念戰勝而在薩莫德拉克立的紀念雕像,該戰爭歷史至今依舊不只一種說法,而作者也已無從考證。
高328公分,雖然頭、手臂已失,但仍呈現動態感,張開的雙翅,及前傾的上身、高挺的胸部,像是迎風而立,也像大步前進。
線條流動順暢,高超的雕刻技巧使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能夠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