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通常稱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是法國皇帝欣賞歌劇的場所,不管內部裝飾和外表建築都極盡華麗之能事。而且,這巴黎歌劇院正是世界著名歌劇《歌劇魅影》的故事場景哦!
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著歌劇舞臺。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就致力於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抗衡,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點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展。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使法國決定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71 年,法國第一座歌劇院「皇家歌劇院」,也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誕生,但是在1763年毀於大火,現在的劇院再建的,新的劇院附設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內部還包括芭蕾舞學校和一座圖書館。
1860年底,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巴黎歌劇院是歐洲最大的歌劇院,可容納二千多位觀眾,它集合拿破倫三世之前所有的建築式樣,折中後成為典型的第二帝國式建築物,形成「拿破崙三世風格(Napoleon III style)」,代表了 19 世紀的建築風格並將其發揚光大。
從樣貌非常樸素的售票處進入後,有一間像是等候室的地方,不用理會這些人,他們貌似真的各自在等自己的導遊,沒人阻攔的話就直接進入劇院吧!
一走入劇院,就先傻眼了,這大樓梯未免也太華麗了吧!
大理石樓梯在金黃色燈的光照射下,顯得更加閃亮,有說法說,劇院大理石的光亮,是被當時劇院中來來去去的貴族仕女的裙襯擦得,可見歌劇院當時盛況,不過我個人覺得這說法讓人有點無言…
雕刻也是很驚人的一環!
大樓梯上方天花板則描繪著許多音樂相關的神話故事~
圍繞在樓梯周圍的,則是這樣的走廊,以及各式各樣的房間。
不可否認的是…大理石真的很亮很亮…
因為劇院除了開放參觀,也是有其他用途,所以能開放的空間有限,於是劇服就成了很重要的展示品。
劇服通常都是這樣,因為以舞台效果為目的,遠觀華美,細看卻會發現做工並不精緻。
有位看起來就像芭蕾舞伶的優雅小姐,一直在櫥窗前凝視這套服裝。
讓我們不禁猜想,每個演出者心中都會有最想要演出的角色,是否這套服裝正屬於她心中的那個角色呢?
替觀眾收外套的房間!
準備再到另一層樓去~
走廊一般都會在演出前後聚集許多聊天的民眾~
大樓梯後兩側可進入這休息聽,精美壯觀程度絕對不亞於大樓梯,加葉尼構想將大走廊設計類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更與歌劇欣賞相得益彰,不禁讓人連想到凡爾賽宮的鏡廳!
這裝修豪華、藝術氛圍濃郁的休息聽,是提供給觀眾休息、社交的場所。
富麗堂皇的門廳、四壁和廊柱佈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難怪有人說巴黎歌劇院像一個首飾盒,方方正正的盒子裡,裝滿了金銀珠寶。
不過…這裡的味道也相當恐怖,有著相當濃厚的尿騷味,反而廁所乾淨沒這些異味……OTZ
外頭走廊的也非常氣派,整個歌劇院都很有宮廷感~
最後,終於進到劇院裡頭!!!
舞台當時正在施工,龐大的舞台據說可以容納多達450位演出者?!
歌劇院上方中央的枝形吊燈重量超過6噸,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因此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不過,我總覺得燈周圍的繪畫好像特別格格不入…?
最後準備離開前,再看幾眼大樓梯~
動線設計的出口處看起來比較像過往的入口,門面感覺正式多了。
紀念品部可以買到許多芭蕾、歌劇的CD、DVD,也有芭蕾風飾品,甚至也賣Repetto的商品。
這歌劇院最讓我感興趣的,莫過於它與《歌劇魅影》的緊密關係了!
劇院內約有兩千五百個門,七千多把鑰匙,六英里長的地下暗道,在歌劇院的最地層,還有一個容量極大的水池,池深6公尺,每10年就要全部抽出換水。據說這個水池是當年在修建歌劇院,發掘地下室的時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當時的建築師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水抽乾。
為了使建築物的地基堅固,他設計的地下室的牆和地板都是用雙層的防水結構,他把最後一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其更為結實。在層層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現水池,使某位法國記者寫出了的驚險小說,而後被不斷重新改編,音樂劇《歌劇魅影》正是發生在這棟建築裏。
其他法國推薦文章:
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