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特拉斯堡位於法國國土的東端,與德國隔萊茵河相望,西面20公里就是孚日山脈, 而東面25公里處就是德國黑森林。史特拉斯堡目前屬於法國領土,但是在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擁有對史特拉斯堡的主權,因而該市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
史特拉斯堡的歷史中心位於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大島,這一區域擁有中世紀以來的大量精美建築,包括史特拉斯堡大教堂與小法國區,1988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首次有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榮譽。
因為曾多次交替主權,一下火車,就能看見三種語言對照的指標,非常特別~
史特拉斯堡內有未來交通工具的研究,或許是因為如此,這裡的火車站也長得比較具有未來感!
玻璃帷幕除了裝飾效果,更能將古老的火車站建築包附在內,降低環境所造成的風化作用。
古 代的史特拉斯堡並不是宜居之地,但是史特拉斯堡的地理位置使得古代人類很早就開始開發這一地區,最早的有跡可查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的新 石器時期。西元前1200年左右出現了以修築木排的方式在沼地居住的人群,然而之後數百年中水位的高漲使得史特拉斯堡地區變得無人居住,直到西元前600 至450年該地才又一次迎來固定的居民。
史特拉斯堡在古代叫做阿根圖拉特(凱爾特語:Argentorate、拉丁文:Argentoratum),這個名字來自於最早居住在此的凱爾特人的語言,然而自羅馬人佔領了這一地區後也一直使用,其意思是伊爾河邊的山丘,延伸有「河邊之城」之意。
5 世紀末時日耳曼人重建此城,並取名為Strateburgum(由Strate與Burgum拼接而成),意為「道路上的城市」,因為在日耳曼時期,史特 拉斯堡位於東西橫跨萊茵河的交通要道邊上。現今史特拉斯堡的名稱Strasbourg是日爾曼語言的法語化。德語中的史特拉斯堡寫作Straßburg, 而「Straße」是街道的意思,「Burg」是城堡的意思。
西元357年,阿拉曼人在史特拉斯堡戰役中被羅馬擊敗,他們的國王也被俘。366年1月2日,大批阿拉曼人穿過封凍的萊茵河,入侵羅馬帝國。5 世紀初,阿拉曼人已經穿過萊茵河,征服並定居在今天阿爾薩斯和瑞士大部分地區。在5世紀,該市接連被阿拉曼人、匈奴人和法蘭克人佔領。842年,包括三種 文本(拉丁文、德文和一種古法文)的史特拉斯堡誓言在此簽署。
923年,洛林公爵將史特拉斯堡交給德國國王亨利一世,神聖羅馬帝國控制了這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史特拉斯堡的早期歷史中,總主教與市民之間發 生過長期的衝突。1262年,市民一方獲得勝利,國王士瓦本的腓力普恩准斯史拉斯堡獲得帝國自由城市的地位。1332年革命後,同業公會廣泛參與城市管 理,史特拉斯堡宣布成立共和國。1348年的黑死病後,1349年2月14日,發生了可怕的大屠殺,數千名猶太人被公開燒死,其餘人被驅逐出該市。直到 18世紀末,猶太人依舊不被准許在晚上10點以後留在市內。
在普法戰爭和史特拉斯堡包圍戰期間,該市受到普魯士軍隊的猛烈炮擊。1870年8月,美術博物館和市立圖書館被大火燒毀,損失文物包括眾多中世 紀手稿、罕見的文藝復興時代書籍和古羅馬文物。1871年戰爭結束後,該市併入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在德國統治時期,史特拉斯堡得到了重建。在第一次世界 大戰中德國被擊敗,該市又被法國索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法國淪陷以後,該市再次被併入德國。新統治者採取的第一項行動就是將大猶太會堂燒毀並夷為平地,該猶太會堂完 成於1890年代末,曾是歐洲最大的猶太會堂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史特拉斯堡未受到嚴重破壞,但在1944年受到了英美轟炸,大片地區被摧毀,如今在 城中依舊能發現部分樓房有遭到轟炸波及的痕跡。至1945年,法國軍隊再次開進史特拉斯堡,這座城市又重新成為法國領土。
這次前來,首要目標是想要先看小法國區(Petite France),於是先沒在城市中遊蕩,而是努力盯著手機導航走路~
媽媽說,如果一張自己的照片都沒有,就跟抓圖寫文差不多,少了點感覺,所以遊記都盡量放一張示意到此一遊XDDD
果真遠遠的就能看見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的間塔呢!
史特拉斯堡最著名的建築是哥德式的主教座堂,以及中世紀萊茵蘭(德:Rheinland)地區黑白木構架建築的街景,特別是在沿著伊爾河的小法國區,以及主教座堂周圍中世紀風格的街道和廣場。
小法國區的 Petite France 是史特拉斯堡被河流切割,獨立在中間的島嶼,因此前往這小區是必定要過河的,不過要注意很容易不小心就多過了一次河,走超過小法國的區域。
其中一座橋旁還有個塔樓,中古世紀感十足!
因為我們真的不小心多過了一次河,於是找了一陣子,感謝最後有善心居民領著我們走到目的區域。
小法國的房舍看起來跟法國其他地區很不同,比較有中世紀時萊茵蘭地區建築風格的童話感,既可愛又浪漫,但這名稱的由來其實一點也不浪漫~
小法國的名稱相當引人好奇,除了中國的各地常有中國城,新加坡有小印度,怎麼法國境內還有個區域叫做小法國呢?
小法國的名稱源自中古世紀,這一區原本不是多高級的區域,在中世紀時爆發梅毒,用於治療、隔離,德國人稱梅毒為「法國病」,因此這小塊區域就成了小法國…
即使有如此不堪的歷史背景,依舊不減其魅力,尤其這種建築才是我從小心中描繪的歐洲風景!!
小小的運河中,有能乘載許多遊客觀光的船隻航行,在通過某些閘道、橋梁時,就得停滯好一段時間等待通行,看著這些運作滿有意思的。
隨著閘門的開啟,我們也不再觀看船隻,轉而繼續前進,宛如步入童話幻境~
雖然可愛、夢幻,仔細看卻也能看見這些木骨造樓房在時光洪流中留下的損傷,更能發覺這些房子的線條相當不平整,甚至有些房子本身就是歪的(其實整個法國都有很多歪斜的房子…)。
偷拍餐廳室內~
沒走幾步感覺似乎已偏離小法國區…
於是我們決定在風景最為夢幻的此處用餐~
這間餐廳《La Corde à Linge》先前已經先寫過了,吃起來還可以,主要就是勝在風景及氣氛。
飯後先恣意漫走,欣賞這座城市的可人風景,出了景點,便能在寧靜中盡情享受。
逛夠了之後,才慢慢走往另一區,換一種風景觀賞,感受不同的史特拉斯堡。
途中也目睹了許多如畫般的美麗景色,偷偷的,心裡有點小感動。
過了一陣子,走出了那些中古世紀樓房所陳列出的街道,回到有電軌車的市區,這裡有大型超市、精品百貨公司、及各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國際連鎖店,是生活機能方便的區域。
因為姊姊向來對教堂興致缺缺,沒打算跟我們一起參觀教堂,因而分道揚鑣,我和媽媽兩人朝著那顯目的大教堂去了~!
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始建於12世紀,到1439年才基本完成,是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1520年代宗教改革期間,該市接受了馬丁·路德的觀點。他的追隨者在下一個世紀創建了史特拉斯堡大學,新教清除偶像的主張導致許多天主教堂和修道院被毀。史特拉斯堡是人文主義學術中心和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印刷中心,它在知識與政治方面,對新教在德國西南部確立其地位產生了重大影響。
史特拉斯堡自由市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保持中立,1681年9月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奪取,1685年,路易十四公布《楓丹白露敕令》,宣布廢除 1598年的《南特敕令》,官方的宗教不寬容政策導致許多新教徒被逐出史特拉斯堡和亞爾薩斯,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也從路德會手中交給羅馬天主教。
教堂向來是很值得用整篇文章的篇幅介紹的,因此先前也已經寫了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文章,因此就不多著墨了,不然就苦了大家的手指及滑鼠XD
因為大教堂是城中的重點景區,因此周邊不但人潮多,販售的紀念品更是豐富。
晚餐我們是在大教堂附近巷子內餐廳《Au Tire-Bouchon》吃的,是媽媽聽別人介紹,說是史特拉斯堡內口味較道地的豬腳店。
因為史特拉斯堡在可以方便地通過水路到達巴黎和里昂,也成為法國與中歐 地區進行貿易的樞紐,釀酒業(包括葡萄酒和啤酒)和食品業(如香腸和鵝肝醬)也發展起來,該市至今是法國唯一大量消費啤酒的城市。因為地理及歷史的背景因 素,來到史特拉斯堡自然是該嚐嚐法德文化交匯下的食物,特定一種我熱愛的德式火腿甚至在這裡買得到,回到巴黎後就怎麼也找不著了呢!
吃完了晚餐,再稍微散步一陣,就該轉身離開這座美麗的城市了…
在巴黎待了一段時日、前往南法旅行之後,當我們來到了史特拉斯堡,更能感受到這裡經過德國的薰染,與法國其他地方有著明顯的不同,無論是氛圍、街景還是美食等,果然有很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這也是旅行時最有趣的地方了!
https://carollin.tw/2014-03-24-58/
無留言